德國地處中歐,領土面積35萬平方公里,人口8180萬。大部分居民生活在城市里或重工業區,居民大部分是基督教徒,其中天主教和基督教各占50%。德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和貿易大國之一,其經濟實力居世界第三位。德國氣候多變,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交替出現。廣播、電視以及中小學教育都使用標準德語。除此以外,德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各式建筑物、優雅的小城市風貌,更引起人們的種種遐想......
德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和貿易大國之一,其經濟實力居世界第三位, 進出口貿易占世界第二位,僅次于美國,
200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25,850美元,位于世界前列。德國是歐洲工業實力最強勁的國家,GDP占歐盟的三分之一;在全球貿易中,
歐盟占36.9%,而德國本身就占了歐盟的50%。德國人的收入遠遠高于法國、意大利、英國等,而消費水平則低于這些國家。作為歐盟的成員之一,德國已和其它成員國一樣,于2002年3月1日0時,停止了原德國馬克的流通,歐元成為其法定貨幣。
德語作為德國官方語言,屬于印度日耳曼大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,與丹麥語、挪威語、荷蘭語及佛蘭芒語,也和英語為親屬語言。德語是1億多人的母語,以德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有德國、瑞士、奧地利、列支敦士登等,世界上出版的每10本書中,就有1本是用德語寫的。作為被翻譯的文字,德語僅次于英文、法文,居第3位。而在將其它種文字譯成德文方面,德語則占首位。廣播、電視以及中小學教育都使用標準(高地)德語,因而所有的德國人都懂標準(高地)德語。德語也存在一些方言,并且各地方言差別很大,這些差異正隨著新興工業城市的建立、人口的不斷流動以及頻繁的變換工作位置而不斷縮小。
德語在以下國家使用:
阿根廷、奧地利、巴西、比利時、德國、法國、哈薩克斯坦、加拿大、列支敦士登、盧森堡公國、瑞士、美國、納米比亞、羅馬尼亞、危地馬拉、意大利、以色列、智利。
德語是德國、奧地利的官方語言,也是瑞士的4種官方語言之一,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。屬印歐語系日爾曼語族西支。分布于德國、奧地利、列支敦士登,也是瑞士和盧森堡的主要語言之一。此外,法國的阿爾薩斯、洛林、蘇聯和羅馬尼亞等國的德國移民區、以及美國的賓西法尼亞州等地也有少數人使用德語。使用人口總計約為1.1億。目前德語翻譯在中國居第三,僅次于英語翻譯和日語翻譯。
德語簡介
德語分為高低德語(Hochdeutsh)和低地德語(Plattdeutsch)。高低德語是共同語,它采用了低地德語的某些發音規則,低地德語聽上去更象英語和荷蘭語。通用的書面語以高地德語為準。各方言之間的差異很大。高低德語和低地德語的語言分界線大致從德國西北部的亞琛起,向東經過萊茵河畔的本拉特、卡塞爾、馬格德堡直到奧得河畔的浮斯騰堡,這條線以南是高低德語,以北是低地德語。
從5~8世紀,在日爾曼語中發生的第二次音變(也稱高地德語音變)使德語從共同日爾曼語中分化出來,逐漸發展稱為獨立的語言。12~16世紀,由于德國經濟、政治和文化的發展,以及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《圣經》德語譯本和他的其他著作的傳播,書面共同語開始形成。
現代德語標準音到19世紀才形成,有5個單元音:a、e、i、o、u,3個變元音:?、?、ü,這8個元音都有長音和短音;有三個復合元音:ei(ai)、au、eu(?u)。元音的長短區別是德語語音的重要特征。長元音和短元音具有區別詞義的功能,如Staat(國家),Stadt(城市)。長元音的拼寫標志可以是元音字母重疊aa、ee、oo、ie,也可以是再元音字母后加h作為長音符號,如ah、eh、ih、oh、uh、?h、?h、üh,也可以是在元音后加個輔音字母,如Bad、gut。短元音的標志是在元音后有重疊的輔音字母或兩個以上的輔音,如Bett、Bild。元音e在非重讀音節和前綴中大部分弱化,在后綴中和詞尾中完全弱化。輔音的特點有:有7對清濁相對的輔音。濁輔音b、d、g在詞尾時起清化作用,如:lieb、Feld、Tag末尾的輔音分別發成[p]、[t]、[k]。顫音既可發舌尖音[r],也可發小舌音[R]。
德語的詞按語法功能分為10類:冠詞、名詞、代詞、形容詞、數詞、動詞、連詞、介詞、副詞、感嘆詞。前六類有詞形變化,稱為可變詞類;后四類無詞形變化,稱為不變詞類。名詞有3種性(陽性、陰性和中性)、4個格(主格、賓格、與格、所有格)和兩個數(單數、復數)。在使用中,除名詞本身發生某些變化外,主要依靠名詞之前的冠詞、代詞、形容詞和若干數詞的變化來表示名詞在句中的性、數、格。動詞的變位包括人稱、數、時(現在時、過去時、將來時、現在完成時、過去完成時、將來完成時)、語態(主動語態、被動語態)、語式(直陳式、命令式、虛擬式)的變化。動詞不定式的詞尾大多為en,少部分為eln、ern,根據起基本形態(不定式、過去式、第二分詞式)變化時的詞尾的不同和詞干元音是否變換,可分為弱變化、強變化和不規則變化動詞。動詞將來完成時在現代德語中已極少使用。
德語句子結構的特點:動詞謂語為句子的核心,它要求各格的賓語或介詞賓語和各種補語。在普通陳述句中,主語或其他句子成分居句首時,謂語動詞總是居第二位。如果謂語由兩個部分組成,即由可變部分(時間助動詞或情態助動詞)和不可變部分(動詞的不定式或第二分詞)構成,則可變部分居第二位(在有些句子中居第一位),而不變部分居句尾,這是德語特有的謂語“框架結構”。句法的另一個特點是從句中動詞謂語位于句末,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是:連詞或關系代詞—主語和句子其它成分—動詞謂語。
德語的詞匯量估計為30萬~50萬。按其來源可以分為3種:1,繼承詞,指從印歐語和日爾曼語時期流傳下來的詞語及其派生詞與復合詞;2,借詞,指在歷史上從外族語吸收并已為德語同化了的詞;3,外來詞,指從外族語吸收而仍然保留原有特點的詞。繼承詞和借詞的重音大部分在第一個音節上,外來詞的重音在最后一個音節或倒數第二個或第三個音節上。詞匯構成的特點是大量使用派生與復合的手段,復合構成在德語構詞法中最為普遍。兩個以上的各種詞類的詞均可復合成一個新詞。名詞第一字母都要大寫。
德語采用拉丁字母,有26個,其中元音a、o、u有變音形式?、?、ü。另外還有一個字母?作為短元音之后的ss的代用形式;?本是由手寫花體小寫字母s與z所組成,不算做新字母。瑞士德語已正式廢除了?,一律用ss。x和y只用于拼寫外來詞。20世紀30年代以前,德語一直用花體字母,以后普遍使用普通的拉丁字母。
德語對世界文化有過明顯的貢獻。馬丁路德所譯的《圣經—新約》對現代德語共同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。在他的啟發下,用北歐諸語言所譯的《新約》也在本國起了語言的規范作用。19世紀德國哲學提供了啟迪人的心智的概念和術語,直到今天人們談到哲學問題仍不得不用德文原詞以明本義。德國的醫學和化學長期領先,這也使德語成為這些學科的研究者必須學習的語言。
German(德國的)一詞,在其它語言中有很多不同的形式,在德語中是deutsch,在西班牙語中是alemán,在意大利語中是tedesco,在斯堪的納維亞諸語言中是tysk。
|